|
|
2025-07-04 阅读次数: 23 | |
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三中全会、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精神,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,进一步加快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,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流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,学校决定开展2025年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工作。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: 一、 总体要求 1.指导思想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,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,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,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打造专业办学特色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旨,按照准确定位、注重内涵、突出优势、强化特色的原则,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,以教学团队、课程与教材、教学方式、实践教学等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为改革重点内容,系统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。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,激发争创一流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,示范引领我校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。 2.总体目标。立项10个左右专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,争取到2029年,各试点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改革成果,专业办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。试点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、专业知识技能、实践创新能力、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美誉度等显著提高,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 二、建设内容 1.培养目标有高度。试点专业必须深入调研分析毕业生就业去向,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。在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修订中认真审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,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过程“两张皮”的现象。力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,人才培养过程能达成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,毕业生质量满足社会需求。要根据生产、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、能力训练体系、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。要坚持立德树人,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,凸显专业综合改革质量和个性导向。 2.校企合作有平台。试点专业必须瞄准社会和学生需求,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,寻找校、政、企、生四方需求焦点,按照“地方产业集群/行业协会+试点专业+优势/特色专业学科”合作模式,以校企共建公共服务平台、共建能力培训平台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、共建应用型师资队伍等形式,与政府部门、企业、行业开展深度合作育人,逐步形成资源共享、人才共育、过程共管的产教融合新模式。试点专业必须至少有3个以上能真实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、项目化教学案例等优质课程资源。 3.协同育人有实效。试点专业必须突出协同育人的实效。要吸纳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,细化人才培养方案,指导应用型课程开发,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和评价。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,共建实践教学新体系(基础技能培养、专业技能培养及综合创新能力培养),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(理论/实践课程、实验/实践项目(案例)、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),试点专业75%以上的专业课程须是产教融合型课程。要根据专业特点,3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到企业现场教学;鼓励师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开发,提倡试点专业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。 4.课程开发有突破。试点专业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核心,切实突破原有的“学术型”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占据教学主导地位的瓶颈,打破传统的学科(理论)知识的逻辑,基于认知发展和能力获得的逻辑,紧扣应用能力培养,重构课程体系,重组课程内容,完善课程评价。试点专业的项目化课程开发要取得明显突破,在总量方面,项目化课程开发必须覆盖所有专业核心课,且不低于专业课程总量的1/2。加大科研反哺教学,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、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,激发学生创新活力,试点专业至少开发1门科教融汇型课程。将人工智能最新技术融入专业、课程建设,打造高水平智慧课程、新形态教材等AI赋能项目不低于2项。 5.教学改革有新意。试点专业应转变观念,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,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的“一院一品”。加强教学研究,建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的制度,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改革重点、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和改革实践。要求试点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必须覆盖所有专业核心课,且不低于专业课程总量的1/2,最终要覆盖所有专业课。试点专业要大力推进教学方式从理论主导型向能力主导型的转变,实现从“为什么”到“怎么做”的转变;要推广问题主导型教学模式、体验-反思型教学模式、案例教学模式、专项技能训练模式等教学方式;要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,减少验证性实验,突出综合性、设计性、研究性、创新性实验;改革传统的实习、实训方式,减少观摩式、浏览式、帮工式的实习实训,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习实训,使学生在直接参与实际生产工作的过程中学习、成长。试点专业须形成特色教学改革案例20项以上。 6.创新创业有亮点。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能力本位,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,其核心素质应是创新创业精神。试点专业所在的学院应在院内理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,加强对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工作的有效指导和帮扶。应成立由管理人员、专业教师、业界导师、优秀校友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,理顺体制,整合资源,凝聚合力,成就学生,培育成果。试点专业应积极创造条件,拓展第二课堂,打造创新创业环境。通过设计各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实训实践、学科竞赛、科技创新、创业训练营等活动,搭建有效平台,让学生更好地整合专业知识,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。试点专业须在学校A类竞赛或专业特色大赛上有突破性进展。
三、申报条件 1.专业定位明确。坚持立德树人,服务面向清晰,专业定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,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。 2.专业管理规范。切实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,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,近三年未出现重大教学与安全责任事故。专业所在学院和学校有切实的改革保障措施,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。 3.专业基础扎实。具备较好的协同育人基础,专业改革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,与相关部门、行业企业、科研院所合作育人有一定的基础,校内外协同育人措施切实可行。 4.团队结构合理。专业改革负责人及团队有改革研究工作基础,有改革热情,富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。
四、申报程序 (一)学院择优推荐。各单位应高度重视,认真规划设计、精心组织,择优申报1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。 (二)材料要求。填写《江苏理工学院综合改革建设项目申报书》(附件1)以及《江苏理工学院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汇总表》(附件2),并于2025年9月18日前提交。 1.纸质材料:申报书一式三份提交到教务处教研科(厚德楼215办公室)。 2.电子材料:汇总表(命名:XX学院-申报汇总表.xlsx)、申报书(word版,命名:XX学院-XX专业-申报书.doc;盖章后的pdf版,命名:XX学院-XX专业-申报书.pdf),发送至教研科邮箱tctjyk@jsut.edu.cn。 (三)学校评审立项。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,评审通过的专业列入校级综合改革立项建设名单。 五、保障措施 1.加强领导 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,以项目化、责任制、时间表形式,专题研究,专人负责,专项推进。专业综合改革实行项目管理,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行政负责人作为项目主持人,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具体落实。相关项目建设责任人作为项目的直接责任人,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责任落实、协调和组织管理,保证专业综合改革达到预期目标。 2.政策保障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列为学校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大项目,学校将集中各项政策优势,对试点专业的专业开发、课程开发、实践建设、师资培训等给予全方位支持。 3.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基金,按照每个校级综合改革立项建设试点专业每年平均15万标准进行资助。各试点专业的建设周期、目标、任务、内容、绩效等,实行动态拨付,专项管理。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。 4.审核验收 对立项建设专业连续资助4年,试点满2年后将组织中期考核,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予以淘汰;试点期满组织项目结项验收,验收结果为优秀的认定为省级专业。 教 务 处 2025年7月1日
|
|
【打印】 |